个性化治疗
类器官“替身”可精准预测临床药物的疗效,帮助患者排除无效药物,避免盲目尝试,减少试药带来的毒副作用;并能找到有效药物,高效杀伤肿瘤
类器官个体化药敏检测是一种试药替身,从患者身上获取肿瘤组织或恶性积液,从中提取肿瘤细胞,在实验室内培养出成百上千个迷你肿瘤(类器官),这些迷你肿瘤就是患者的“替身”,代替患者在实验室内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。类器官可支持大批量、快速地筛选,从而为患者找到最佳的用药方案。
适用于肿瘤切除术后辅助化疗或肿瘤晚期化疗的患者。
类器官“替身”可精准预测临床药物的疗效,帮助患者排除无效药物,避免盲目尝试,减少试药带来的毒副作用;并能找到有效药物,高效杀伤肿瘤
拥有专利的类器官打印技术,可以制造更多数量的类器官(迷你肿瘤),且不影响类器官活性,打印成功率80%+,从而覆盖更多药物方案,避免遗漏
从获取肿瘤组织或恶性积液到出具报告,总体检测周期为2-3周,把握最佳治疗时机,提高治愈概率
类器官是用人体细胞(比如肿瘤细胞、干细胞)在实验室里培养出的 “微型器官”,它不是真正的器官,却能像真实器官一样呈现三维结构,还能模拟器官的部分功能(比如肿瘤类器官会像真实肿瘤一样生长、分裂)。 和传统 “细胞培养” 相比,普通细胞培养是在平面上生长的二维细胞群,功能单一;而类器官是三维立体结构,能更真实地模拟体内细胞的生存环境和相互作用,因此更接近人体实际情况。
类器官药敏试验简单说就是 “用患者自己的类器官试药”。 原理是:先从患者体内取少量样本(比如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、感染患者的病灶样本),在实验室里培养出对应的类器官;然后用不同的药物(或药物组合)处理这些类器官,观察药物对类器官的抑制效果(比如肿瘤类器官是否停止生长、缩小);最后根据结果判断哪种药物对这位患者更有效。
最大的优势是 “更贴近个体”。 传统动物实验(比如小鼠模型):动物和人体差异大,药物效果可能和人不一样; 传统细胞系测试:用的是实验室保存的通用细胞(比如某类肿瘤的标准细胞),但每个人的肿瘤细胞都有独特性(即 “异质性”),通用细胞不能代表个体差异; 类器官药敏试验:用的是患者自己的细胞培养的类器官,能反映患者的个体特征(比如基因突变、药物敏感性),因此预测药物效果更准确,还能减少无效用药的风险。
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肿瘤治疗,尤其是肺癌、结直肠癌、乳腺癌、胰腺癌等实体瘤。因为实体瘤的个体差异很大,同一种肿瘤对同一种药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,类器官药敏试验能帮医生找到最适合患者的 “精准药方”。 此外,在感染性疾病(比如难治性细菌、真菌感染)、罕见病的药物筛选中,类器官药敏试验也在逐步应用,比如通过感染病灶的类器官测试哪种抗生素更有效。
对患者的帮助主要体现在 “个性化治疗” 上: 避免 “试错治疗”:传统肿瘤治疗可能需要先尝试一种药,无效再换,过程中可能耽误病情、增加副作用;类器官药敏试验能提前筛选出有效药物,减少试错时间。 减少副作用:如果提前知道某种药物对患者无效,就可以避免使用,减少不必要的毒副作用(比如化疗药的恶心、脱发等)。 提高成功率:研究显示,基于类器官药敏试验指导的肿瘤治疗,患者的治疗响应率(即药物有效的比例)比传统方法高 30%-50%,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治疗成功率。
整个过程通常需要2-4 周。 步骤包括:从患者体内取样本(比如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、穿刺活检样本)→ 在实验室培养类器官(约 1-2 周,让细胞长成有功能的类器官)→ 用不同药物处理类器官并观察效果(约 1-2 周)→ 分析结果并给出建议。 过程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技术人员操作,对培养环境、药物测试的精度要求较高,因此目前主要在大型医院或专业研究机构开展。
通常需要患者的少量病灶样本,比如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(可以是手术切除的剩余组织,或穿刺活检获取的少量组织);感染患者的痰液、脓液等。 这些样本大多是患者在常规检查或治疗中已经获取的,不需要额外创伤,因此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。
在国内,一些三甲医院(尤其是肿瘤专科医院)和科研机构已经开展这项技术,但由于成本、技术门槛等原因,还没有覆盖到所有医院。普通患者如果有需求,可以咨询主治医生,了解所在医院或合作机构是否能提供这项服务。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,未来会有更多患者能享受到这项技术的帮助。